24h咨询服务热线 135 6264 9985
infomation
联系电话咨询电话:135 6264 9985

咨询电话

135 6264 9985

华体汇app官网下载

联系人: 张学收 (经理、园艺师)

销售电话: 135 6264 9985(微信同号)

技术电话: 135 6264 9985(微信同号)

24h咨询服务热线: 152 6566 3666

座机: 0536-3871192

Q Q: 1041487455

联系我们

农田里的“红色堡垒”:潍坊安丘党员新农人撑起乡村振兴“脊梁”

2025-08-15 05:51:29 蟠桃系列

信息详情

  沃野千里织锦绣,青年党员领风骚。在山东潍坊安丘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进程中,有一群特殊的身影活跃在生机勃发的田畴间。他们像颗颗火种,撒落在安丘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与“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凝聚青春力量与组织动能。这群“80后”“90后”党员“新农人”,以青春之力书写时代答卷,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关键变量”。

  见到安丘市新安街道孙十里村党支部书记孙大鹏时,他正在直播间里用嘶哑的声音卖力地解说着他们村刚上市的鲜食甜玉米。

  这个脸庞黝黑、体型壮实的青年村支书已带领村民搞电商直播带货两年多了。田间地头、农贸市场、商铺门店、文化景区……只要有直播带货、宣传推介需求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土豆、玉米、豆角、樱桃、茄子、地瓜,村里有啥他就卖啥。两年来,他的“书记助农直播间”共直播带货500余场,销售10万余单,销售金额600余万元,不仅宣传了家乡,还大幅度提升了村民与村集体经济收入。

  “国家号召乡村振兴,咱们市里又有好的政策,农村一样大有可为。说到底,还是想为家乡父老干点事。在外闯荡这些年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相信我能带领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说起回乡初衷,孙大鹏满含深情。

  2021年孙大鹏积极做出响应“雁归兴安”工程,毅然转让了每年盈利近100万元的公司,回到孙十里村正式任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自此踏上了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征程。

  除了直播带货,孙大鹏带领群众深入挖掘孙十里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全力发展符合村庄实际的特色农业,提炼出以驿站文化为核心的“孙十里精神”,大力弘扬传承古驿站文化和民俗文化,唤醒村庄发展“沉睡记忆”。

  如今穿行在孙十里村的街头巷尾,随处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原本老旧的街道被整修成文化长廊,孙十里村因驿站而兴建,因驿站而得名,也因驿站而繁荣。

  “我们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本村特有的古官道驿站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以明清仿古建筑为载体,还原车马店、古戏台、民宿小吃一条街、民俗馆等,建成有古驿站风貌的民俗小镇。同时,发展跑马场、无动力游乐园、有机水果采摘、嬉雪乐园等体验项目,为村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孙大鹏介绍。目前,孙十里村年均接待游客40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参与三产经营180多户,年均交易额达100多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达到50余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双增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安丘,有更多像孙大鹏一样的在外年轻党员选择返乡创业,他们凭借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反哺乡村、带富群众,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所有的领域建功立业,在乡村振兴中砥砺前行。

  “如果你问我会不会后悔回到乡村?我的答案是:一点也不后悔!”“虽然返乡创业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看着这些胖乎乎的豆丹就感觉特别治愈。”安丘市金冢子镇尧沟村青年党员王彦亮分享了自己如何将一片荒地打造成豆丹“家园”的故事。

  从大区销售经理到全镇“豆丹产业领军人”,2016年,王彦亮看到农村愈发广阔的发展前途,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建设事业。创业之路困难且艰辛,几经辗转,王彦亮偶然发现豆丹作为高蛋白绿色食材的市场潜力,却面临“本地无技术、农户不敢试”的困境。

  “别人觉得虫子可怕,我看到的是每亩3万元的收益账本。”为攻克豆丹育苗难题,王彦亮在田间大棚建立“育苗实验室”,用半年时间记录200多组温度、湿度数据,摸索出“温控孵化三段法”,实现了豆丹种苗的自给,将种苗成本从每亩3000元降至800元。养殖户王彦杰算了一笔账:“以前大棚闲置了,都用来种玉米,每亩收入到不了1000元,现在养豆丹平均每茬收入超7000元,一年收三茬,收入翻了20倍!”

  勤劳铺就致富路,致富不忘惠乡亲。作为全镇首个“吃螃蟹”的新农人,王彦亮牵头成立的新农人技术服务专班,已为全镇700余人次开展养殖培训;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推行“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回收”模式,带动20余户村民建成30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从城市商业圈到田间‘虫掌柜’,我庆幸选对了路。”他常说,“乡村振兴不是独角戏,只要带着乡亲们把技术做精、把链条做长,小虫子也能爬出金光道。”

  盛夏时节,安丘市郚山镇南逯村村南的上谷家庭农场里,生机盎然。200余亩的田垄间,黄金蜜桃、油蟠桃等优质桃树长势喜人;桃树间隙的空地上,白术等道地药材舒展着翠绿叶片,一幅“药果同园”的立体种植画卷映入眼帘。

  2024年,党员“新农人”张成勇借着安丘生态农场发展的东风,创办了这座农场,探索实施“桃+中草药”药果同园生态种植模式,以“地表经济”创新模式唤醒闲置土地,催生出“一地三收”的收益分配新图景,成为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的鲜活样本。

  “桃+中草药”模式以“以桃养药、以药护桃”为核心,通过桃树遮荫调节微气候、中草药固氮培肥土壤,实现物种互利共生。“桃树幼苗期树空闲置,正好用来种中草药,一份地能挣两份钱。”张成勇介绍道,2024年农场成立后主攻黄金蜜桃、油蟠桃等优质桃种植,配套种植白术等道地药材,所产桃果糖度高、风味浓郁,药材品质也显著提升。

  农场的创新实践,让农户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一地三收”的红利:一是土地流转的固定收益每亩每年800元;二是中草药种植的增值收益每亩每年200元;三是农场盈利后,按不低于当年纯收益10%的比例为流转土地的农户分红。“以前薄地没人要,现在不仅有固定租金,还能拿分红,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南逯村农户张文利算起收益账满脸笑意。三次收益层层叠加,不仅鼓了农户的钱袋子,更凝聚了村民对土地规模化流转、抱团发展的共识,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持续动能。

  依托药果协同种植体系,农场构建了“春赏花、夏摘桃、秋采药”的沉浸式农事体验场景,形成集生态种植、食材供应、科普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感受田园生活的独特魅力。

  “下一步,我们计划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引进高的附加价值中草药品种,深化药果同园模式的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努力为周边群众开辟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致富新路径。”展望未来,张成勇信心满满地说道。

  孙大鹏、王彦亮、张成勇的创业故事,仅是安丘农业发展进程中的缩影和代表。近年来,安丘市大力实施“雁归兴安”工程,出台了《安丘市回引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十五条”》,从培训、政策、资金等方面,对返乡创业、任职人员作出保障,让更多优秀人才引得回、留得住、干得好。目前,已回引近50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回村任职。同时,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申报评审等工作,激励“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并以“安心创”品牌建设为抓手,连续8年举办创业大赛,发掘培育优质创业典型120余人。今年以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1566人,为383名农村自主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807万元。

  一个个在田间扎根的党员新农人,如一粒粒火种,照亮了安丘农业的转型之路。他们凭借新理念、新思路,积极创建新产业、新业态,以青春力量激活乡村经济,用 “党旗插在田埂上” 的担当,筑牢共同富裕的 “压舱石”,成为安丘现代农业高水平发展的“红色堡垒”,撑起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脊梁”。

相关产品